4191

厌学

三、“致病”的家庭期待

厌学孩子的家庭常常还有一个特点:家长(祖辈或是父母)会将自己生命中未达成的期待,以一种“致病”的方式寄托在孩子身上。根据我们的研究,以及德国海尔姆·史第尔林(Helm Stierlin)提出的派遣理论(Delegation theory),当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出现以下五种情况时,极其容易触发孩子的厌学问题。

1. 期待过重,远超出孩子的能力上限

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,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孩子当下的能力范围。而在这些期待中,有一部分是家长自己未能完成而又心有不甘的心愿:“一只大鸟自己飞不远,就在窝里孵一只小鸟,让小鸟替它去飞。”事实上,被家庭寄予过高期待的孩子容易出现极端的表现。他们要么心中有一个执念:“我不能让家人失望,我要努力学习。”他们会默默努力,压榨自己;要么就是极度的反抗,父母越希望他做什么,他越不顺从,甚至不惜用厌学或逃学来保护自己。

记得一位曾来我这里求助的女生。她在国内一所顶尖大学就读,爸爸是中学老师,妈妈是会计。看上去这是一个“完美”的家庭,结果女孩在一次期末考试受挫后就不肯去上学了。她在治疗中说的话让父母大吃一惊:“我从小就像一只过载的骆驼,背上都是父母的期望。爸妈虽优秀,但他们年轻时因为家里穷,都没读成大学,他们都有一个没实现的学术梦。从小我考90分,他们要我考100分。我考了100分,他们说我字写得还不够好看。我考上大学了,他们说我当上了教授才算对得起他们。他们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,要我不要辜负他们。这就像一个魔咒,每次考试时,他们的话都会在我耳边嗡嗡作响。我不能失败,但我却真的失败了,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。”

有的父母虽然嘴上未明确给孩子提要求,但会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隐晦地使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期待,这种潜意识层面传递的期待同样影响深远。“我妈妈从不跟我提要求,但我却清楚地知道她对我饱含的期待。她对自己和婚姻都失望至极,我有记忆开始她就常在我面前感叹命运不公,说像我爸这样赚不到钱的男人有多可恶,说女人应当只靠自己。听得多了,我慢慢就觉得我不学习就对不起她。有时我太累想修整一下时,脑子里就会自动跳出妈妈的叹息,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让自己继续学习。”一位患了“学习耗竭综合征”(Learning burning-out syndrome)的女生如是说。

2. 不同家人对孩子的期待相互冲突

有的家庭是另一种情况:爸爸给予孩子一个期待,妈妈给孩子一个要求,结果两者彼此冲突。孩子夹在中间,不知道该听谁的,左右为难。谁的殷切期望都不能不听,但又不能都全听。一个在大学期间不想上学的男生曾说:“我爸爸要我以后做工程师,他说那些风花雪月、舞文弄墨的文科都没用。我妈则完全相反,要我当作家,她觉得真正的‘牛人’都是那些对人生意义有思考的人。我看文学名著时,我爸就骂我,说我颓废。我做物理模型,我妈就在旁边冷嘲热讽,说我和我那木头老爸一个死样。我烦死了,所以高考报志愿时我谁的都没听,索性报了考古系。他们越烦我,我就越不听他们的。”这个男生最后选择以“谁的话都不听”的方式,试图摆脱父母对他的“双重束缚”。

3. 孩子没有感受到任何期待,感觉迷茫

可能有的父母会问:“那是不是不给孩子任何期待或压力就行了呢?”答案是否定的。有不少这样的家庭:父母对孩子没什么具体的期待,也对孩子日常言行提不出什么指导意见。孩子看似自由自在,但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。一些孩子甚至会觉得自己不被家人需要,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,像个外人,没有归属感。

孩子从小和家人的这种连接少,长期当“空气”,容易变得什么事都缺乏动力,包括学习。这时,如果学习遇到挫折或是更多阻力,他们就极易放弃。在有的多子女家庭中,如果这个孩子在同胞中排行靠中间,长期被家人忽视,也容易出现上述情况。一个“被家人当空气”的女孩曾说:“我小时候父母忙着工作。我上面有哥哥,下面有弟弟。父母常叮嘱哥哥,对弟弟也很关心。而我夹在当中就像空气人一样,从小就不被关注。父母对我没什么期待,也没什么感情。所以我从小学习就没什么动力,学得好与不好都一样,反正也没人在乎我。”这个女孩从高中开始就不愿去上学,成天与一帮社会青年混在一起。

4. 家庭的期待和孩子自身发展意愿相矛盾

有的家庭里,孩子的梦想和家人的期待大相径庭。有的孩子会坚持己见,有的孩子则会为了父母的需要选择妥协。但不管何种情况,孩子心里的那份纠结都难以言说。华人导演李安便是典型的例子,为了坚持自己的导演梦,他与父母的冲突持续多年。既想坚持自己的梦想,内在又有一颗“孝心”在心疼和顾及着父母的感受,真是“忠孝不能两全”。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化里很常见,中国的“孝道”一词更多强调的是孩子对父母单向的服从,却很少教孩子如何真心地去爱父母。有的学生在学业上一直要迁就父母的期待,即使偶尔坚持己见,父母或亲友们的一句话:“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啊?你就忍心气我们吗?”也会成为让孩子不得不屈服的杀手锏。

记得有一个男生,高考时他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,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大学和专业,结果就读后无心上课,每日在宿舍打游戏,以此间接地反抗父母。直到期末挂科不得不留级时,他才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,父母也因此不得不妥协。后来这个男生回家乡复读高中,以同样优秀的成绩考取另一所大学里自己喜欢的专业,他和父母之间的冲突才算暂时平息。

5.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待,但没有机会去实现它

有的家庭中,孩子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,但由于各种原因,却没有机会将其付诸实践,壮志未酬的烦闷只能压抑在心中。有一位抑郁的女孩找过我,女孩的父母是老来得女,加上女孩从小体弱多病,父母一直把她当婴儿般照顾。而女孩从小成绩极其优秀,父母对她寄予了厚望。女孩高中毕业时拿到美国一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和全额奖学金,全家欢欣鼓舞,但同时苦恼也来了。去吧,孩子体弱多病,父母年事已高,不可能去国外陪读;不去吧,机会难得,放弃了会悔恨一生。最终从身体因素考虑,女儿放弃了留学机会,转读了国内一所大学。女孩入学后一直闷闷不乐,心中充满不甘、自责及对父母的愧疚,最终转为抑郁,无法继续学业。


扫码预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