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148

厌学

四、父母未解决的婚姻冲突与三角化

被厌学困扰的家庭往往还有另一个现象:父母之间长年累月的争吵或冷战,将孩子卷入其中,使其苦不堪言。中国有句古话:儿行千里母担忧,母行千里儿不愁。仿佛世间只存在父母对孩子的担心,却不存在孩子对父母的牵挂。许多父母可能也会认为:我们俩吵架是我俩之间的事儿,和孩子的心理问题没关系。

实际情况则不然。既往无数研究已经证实,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父母之间冲突、冷战甚至暴力越多的孩子,日后出现偷盗、酗酒、犯罪、厌学、抑郁和焦虑等情况的概率越高。家就像一栋房子,而夫妻之间彼此支持、相互理解的关系是这栋房子的地基,孩子就像住在里面的人。所谓神仙打架,凡人遭殃。当房子的地基成天晃荡时,住在房子里的孩子还能专心应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吗?

读到这里,想必有人会说:“那天下吵架的父母多了,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出问题啊!”此话确实不假,我想澄清两点:1)并非是夫妻之间的所有冲突都会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,而是两人间那些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会让孩子为其所累;2)如果一对夫妻有长期未解决的冲突,而他们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又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,什么是该让孩子知道的事,把自己因为婚姻冲突产生的负面情绪过多传递给孩子,加上孩子放不下父母的话,就会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:我想帮父母,但我只是个孩子,谁都救不了;但让我不管他们,置身事外,我又做不到,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。在专业上,我们把这种孩子跳进父母婚姻冲突的火坑,“两个人的事,变成了三个人的事”的现象称为“三角化”(Triangulation)。在厌学家庭中,你会发现孩子被卷入父母冲突最常见的方式有六种。

1. 孩子与父母一方结成“跨代结盟”

第一种表现,是父母两人吵架,谁都不愿妥协,而孩子可能会选择父母其中一方,与其联起手来对抗另外一方。此时,我们会看到孩子对父母中的某一方难以理解的愤怒或不满,俨然变成了比父母更胜一筹的“小暴君”。而对另一方,孩子又会表现出牵挂与愤怒相掺杂的情绪。牵挂,来源于对父母某一方的同情和心疼。愤怒,来源于长期帮助某一方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无奈和恨铁不成钢的心情。

记得有一家来访者,男孩8岁,在学校里上蹿下跳,俨然一个“小流氓”。当他们一家人坐在治疗室里时,不管爸爸说什么,孩子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“闭嘴”“胡说”。而当妈妈发话时,孩子却安安静静,对她异常地关注。甚至在妈妈谈及这些年对婚姻的失望而声泪俱下时,男孩则会心疼地轻轻拍妈妈的背:“妈妈别难过,不哭。”他对爸爸的愤怒里,有一大半是妈妈对爸爸的愤怒。心中对妈妈的担心以及对爸爸的愤怒无处发泄,男孩只有通过在学校的攻击和违规行为来表达。有趣的是,这样的“跨代结盟”现象在中国的大城市中特别常见。

2. 孩子心里默默担心父母,但什么都做不了,说不出

有的孩子则是心中早就有答案,或者已经默默地把自己放在父母某一方的阵线上,但是为了维护家庭表面的和谐,说话做事总是异常小心,耗神耗力。这样的家庭中,成员也说不出哪里有大的问题,但身处其中就是莫名地觉得压抑、不轻松。曾有一个17岁不想上学的男孩说过:“我从小就一直担心我妈妈,她常常在和我爸爸闹矛盾后偷偷地躲在屋子里哭,我当时就用耳朵贴着他们卧室的门听动静,怕会发生什么。但他们每次吵完架,又表现得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,表面上客客气气,但每天家里的气氛却又那么尴尬。我很想帮他们,但又觉得不该主动提这些矛盾,我好辛苦。”这个男孩在学校里被女生们封为“知心大哥哥”,因为从小对父母情绪的细腻体察,让他发展出一种对女性情绪异常敏感的觉察能力,但恰恰也是这种对父母挥之不去却又说不出来的牵挂,让他苦不堪言。因为除了默默担心父母以外,他什么都做不了。而他的妈妈,一面诉说着丈夫的不对,感叹着自己这段婚姻的失败,一面又不断强调:“其实我和他爸爸真的没什么大的问题。”

3.“都是我的错”,孩子为父母的不幸婚姻埋单

还有的家庭,父母本就三观不合,平时懒得搭理对方,但在涉及教育孩子的议题时却避免不了要彼此对话。此时,他们看似都是在为了孩子的事争吵,但其实在“孩子的事”背后隐藏的却是对彼此发自内心的不认可。这样的孩子看到父母终日为自己争吵,很容易产生一种信念:我是个错误的存在,因为是我让父母烦恼和不开心。“我从小就特别自卑,因为我父母每天都在为了我吵架,而且我妈妈每次和我爸爸吵完架就会借故对我发难,说我像我爸一样没用,一样冷血。这样的话听多了,我慢慢觉得自己就是个多余的存在,活着只会让父母生气。我一直学习都很努力,就是想让他们开心,但真的很辛苦。”一位来就诊的厌学女生如是说。她曾经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,但现在她开始意识到,不管她怎么努力学习,都无法让妈妈满意,因为妈妈真正不满意的是自己的婚姻,而女孩其实是在为父母不幸福的婚姻埋单。

4. 在伴侣身上达不成的愿望转移到孩子身上

许多夫妻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不满,结了婚又发现对方令自己大失所望,为了弥补生活的遗憾,只能把期望和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。所谓自己对自己不满,只能望夫成龙,望妻成凤。如若还不成,便只能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。国外有一个词叫“直升机父母”,专门用来描述那些对孩子一言一行的关注和期待过高的父母,而他们对孩子每一个细微行为的聚焦,折射出的其实是对自己、对婚姻的不满。记得一位妈妈曾在治疗室里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:“我这辈子就这样了,嫁给你爸爸这个没出息的男人。你一定不能像我一样,你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,要嫁个配得上你的人。还有不要轻易相信男人,要有自己的主心骨。”她的女儿很优秀,但就是遇事容易紧张,常常失眠,而后无法正常上学。女孩在咨询室里无比愤怒地说:“她(妈妈)在我身上寄托的不只是对我的期望,还有她这一生对自己和婚姻的失望和遗憾。”

5. 父母通过共同指责孩子达成“共识”

有的父母两人独处时不是互怼,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,但是两人却在一件事情上能找到“共同语言”,那就是批评孩子。当发生了冲突,两人都憋着气无处发泄,又找不到合适的台阶下时,如果孩子此时出现什么过错,很可能会被父母由小放大。父母对彼此的不满情绪,会转变成对孩子的愤怒而流向孩子,孩子便成了父母婚姻冲突的“替罪羊”。

记得一个来求助的厌学女孩说过:“每次父母吵架,互不搭理对方时,我都不敢回家。因为只要我在家,他们就会一起找我碴儿,一唱一和地批评我,甚至轮流拿皮带抽我。打完我以后他们就莫名其妙地和解了,似乎就找到共同语言了。”这个姑娘极度缺乏自信,在学校总是觉得同学不喜欢自己,不敢去上学。而造成她对自身价值极度怀疑的最主要原因,便是父母一直以来的否认和虐待,而在父母对女儿那愤怒背后隐藏的,其实是他们对婚姻的不满和无奈。

6. 帮谁都不对,分裂的忠诚

另一些孩子则是夹在父母中间,谁都想帮,两边都心疼,但又觉得帮谁都是对另外一方的背叛,这被称为“忠诚分裂”。它往往会让孩子时刻处于焦虑、抓狂或是郁郁寡欢的状态中。一个16岁的女孩在谈到自己的父母时,曾充满绝望、无助和不甘地说:“我就像一根绳子,这些年来一直被父母来回拉扯,既要帮妈妈,也要帮爸爸,我好希望他们可以和睦到老,但这么多年他们一直都做不到。我觉得我自己就快被拉断了,但是我不能断掉,因为那样他们就会分开,家就没了。”这个女儿上初三后就再也不愿意去上学,她说自己要留在家里帮父母维护好他们的婚姻。


扫码预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