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5

青春期重度抑郁的家庭护理

如果说青春期和抑郁症各相当于一颗炸弹,青春期加抑郁症,则无异于一颗核弹。

在与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工作的过程中,我经常需要与他们的父母开展工作,我常常听到这样的求助或控诉:

医生,我的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说,问他就说说了我们也不懂,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也不知道在做什么!

医生,小孩总是玩手机,谁都不理,他爸爸上次把他手机摔了,他就说要断绝父子关系,他这个病啊,就是玩手机玩出来的!

医生,孩子又不愿意上学了,提醒他看一下书,他就大发脾气,说我们逼他,怎么这么大了还不懂事啊?

医生,我的孩子昨天又划手了,这周已经好几次了,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啊?

由于青春期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,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会呈现出与成人患者不同的特点。父母在照料过程中,往往会遇到巨大的挑战和困难,体验到诸多强烈的情绪,如焦虑、挫败、愤怒、自责、无助等。

1

青春期身心特点

青少年处于身心高速发展的阶段,身体机能迅速发展,趋于成熟,这极大地促进了心理的成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,因此他们强烈地渴望摆脱孩子身份、成为“大人”,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蓬勃发展,渴望被尊重和平等对待,强烈地反感和抗拒说教和束缚。

但另一方面,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,这导致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,奠定了青春期极不稳定、充满冲突的基调,用疾风骤雨形容也不为过。

青少年始终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深思熟虑和周全行事。因此,他们虽然渴望成熟,现状却是半成熟,渴望独立,却又依赖于成人,因此内心充满着矛盾。青春期的思维方式具有极端化和冲动性的特点,往往是非黑即白、非对即错的,因此他们经常体验到如滔天巨浪般强烈的情绪。他们渴望长大,但又因无忧无虑的童年一去不复返而伤感。他们虽言行激烈,但内心敏感脆弱,渴望沟通和理解,却经常感到没人能理解自己,因此容易抗拒交流、自我封闭。他们的自我评价也经常在两极间震荡,成功的时候会认为自己独一无二、天下无双,受挫时则会体验到强烈的自我怀疑,甚至将自己全盘否定。


2

青少年抑郁症的特点

基于青春期独特的身心特点,青少年抑郁症往往会呈现出以下特点(包括但不限于):

  • 呈现出破坏性的心境失调,即在情绪低落的背景上间歇性地爆发烦躁与愤怒。
  • 行为问题突出,例如厌学、沉迷游戏、脾气暴躁、抽烟酗酒、敌对违拗、暴力攻击行为等。
  •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率高。
  • 容易出现极端的认知和情绪,极度渴望被关心和理解,却又认为没人能真正关心和理解自己,因此容易呈现出防御与敌对的姿态、拒绝沟通。
  • 认为自己已经阅尽人生百态、看破红尘,因此拒绝接受和发展新的视角。
  • 非常害怕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,将自我价值感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上。
  • 抑郁情绪的变化起伏受同伴的影响大。


3 常见的照护误区

在照顾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过程中,存在许多常见的照护误区(包括但不限于):

不恰当的鼓励,例如「加油,坚强乐观一点」、「你一直都很优秀,一定可以战胜抑郁症的」。

事实是:抑郁症不同于抑郁情绪,不是通过简单的自我调节就能好起来的。不恰当的鼓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,会让ta误认为自己连战胜抑郁症这么“简单”的事情都做不到,更可能感到自责和无用。

否认痛苦,例如「你这么小,懂什么抑郁症」、「你说你有抑郁症,我还觉得我也有抑郁症呢」。

事实是:孩子也许鼓起了巨大的勇气才敢向你求助,否认ta 的痛苦会将ta置于更绝望的境地。

对痛苦轻描淡写,例如「想开点就好了」、「你不要想那么多」。

事实是:如果能“想开”的话,还要医生干什么?流于表面的安慰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伤害,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痛苦不被尊重和理解。

指责,例如「这都想不开,你太脆弱了」、「哪有什么抑郁症,无非是心理承受能力太脆弱而已」。

事实是:心理承受能力表示,这锅我不背。抑郁症有生物学基础,再坚强的人都有可能患抑郁症。

制造内疚,例如「整天乱发脾气,你太不懂事了」「爸妈为了给你治病不容易,你要快点好起来」。

事实是:内疚不会带来好转的动力,反而会滋生出更严重的抑郁情绪,和内心深处的对抗心理。

错误归因,例如「你得抑郁症都是手机害的」、「都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了」。

事实是:抑郁症的发生从来就没有单一的原因,这些所谓的原因有可能只是抑郁症的结果,而错误归因也会让照料者忽视真正的原因,或回避自身需承担的责任。

     

不理解疾病的表现,例如「你怎么整天躺在床上」、「整天板着一张脸,太不懂事了」、「整天就知道玩手机」。

事实是:抑郁症有复杂的临床表现,你所看到的异常行为很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,这并不是孩子有意为之,而是ta试图发出的求助信号。

继续刺激和伤害孩子,例如「我宁愿从来没有生过你,生你还不如生块叉烧」、「整天要死要活的,有本事你就跳啊」。

相信我,这绝对是破坏亲子关系的大杀器。

无视孩子的痛苦,不予回应和理会,对带孩子就医采取回避和拖延的态度。

过度焦虑,例如对孩子的表现过度关注,一有情绪波动就担心是抑郁症复发,或者严格限制孩子的交友和活动,对孩子过度保护。

因内疚而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,过度的获益也会成为抑郁症无法“好起来”的原因。
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感慨照护处于青春期的抑郁症的孩子,遍地是雷,稍有不慎,就可能让孩子把你拉进「黑名单」,甚至给亲子关系带来难以修复的裂痕。

而另一方面,家庭的温暖与支持,能帮助孩子抚平伤痛、维系希望,不至于在黑暗中踽踽独行。如何提供良好的家庭照护,是一门科学,也是艺术。


扫码预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