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79

卿须怜我我怜卿, 冯小青的爱情悲歌

在杭州的西子湖畔,流传着两个女子的凄婉故事,一是苏小小,一是冯小青。苏小小的知名度较大,而知道冯小青的人并不多。当我在历史的烟尘中徘徊,采撷到小青这朵暗淡的小花,了解了她的不幸身世和遭遇,知道了她的无奈和抗争后,我只有凄楚,感伤。

冯小青,明代女诗人,本名玄玄。她容态妙丽,通文翰,解声律,精诸技。是个才貌俱佳的女子。父亲官任扬州太守。作为太守的千金,可以说小青小时候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,父母宠爱着,丫鬟伺候着。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下,她一边学习诗词书画,接受诗书礼乐的熏陶,一边在院子里赏春景荡秋千。太守府里,时时看到一个面露笑容,调皮撒娇的小女子,蹦蹦跳跳。

她养尊处优,在闺阁中度过了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。

小青十岁时有一个老尼,到冯家的太守府里化缘,老尼白须飘飘,慈眉善目,她看到小青活泼可爱,聪明秀美,于是想试试小青的才学,老尼一声“阿弥陀佛”后,开始对小青口授《心经》。小青站在老尼的旁边,专注的听着,老尼授完《心经》后,慈祥的看着小青问:“你记下了吗?能复述给我听吗?”小青扑闪着灵秀的大眼睛,点了点头说:“我记下了。”于是,她认真地把老尼的心经讲述了一遍,几乎没差错。

老尼看着可爱的小青,顿生怜惜之心,他对她的父母说:“此女早慧命薄,愿乞作弟子;倘若不忍割舍,万勿让她读书识字,也许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!”是僧尼能预知人的生死,还是后人的杜撰,后来小青确是应了老尼的话,花枝初露时,就殒了命。

小青的父母虽然对老尼的话耿耿于怀、心有余悸,却舍不得把一个如花似玉的宝贝似的女儿送到寺庙里。他们要把女儿留在身边,悉心调教,让她将来嫁个富贵之家,过着鲜衣怒马、仓廪富足的上流贵妇的生活。可是父母的美好愿望,很快随着时局的动荡被打破。

天有不测风云,灾难很快降临。小青的命运也因冯家政治的起落而改变。

建文四年,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,夺了皇位。冯小青的父亲因带兵据守南京,阻止朱棣的部队,被株连九族,满门抄斩。冯小青当时随一远房亲戚杨夫人外出,幸免于难,慌乱之中,逃到了杭州。

到了杭州,举目无亲,她一下子由千金小姐沦落为无依无靠的孤女,原来是少女不识愁滋味,而现在是凄凉孤单无人陪,那种由幸福巅峰跌落到痛苦深渊的心里,可想而知,是多么的悲戚无助。往日爱说爱笑的小青,现在整日以泪洗面,她在泪水中苦度时日,消瘦了容颜。

她落魄时,爱情却来了。那爱,如清风,轻浮着她的心扉;如甘露,滋润着她的心田。

元宵佳节,杭州城里张灯结彩,热闹非凡。街上人头攒动,小青情绪恹恹,杨夫人想带她出去散散心,就拉着小青到了大街上。两人边走边看,小青在一个精致的灯笼前停了下来,灯笼上一则谜语吸引了她。这灯谜的谜面是一首诗:

话雨巴山旧有家,逢人流泪说天涯。

红颜为伴三更雨,不断愁肠并落花。

这谜面正暗合了小青孤凄的心境,她长叹一声说:“唉——这不就是‘替人流泪到天明’的红烛吗?”这时,恰有一个翩翩公子在她身旁看灯,听到小青的话,连呼:“妙哉!妙哉!小姐聪慧,确是红烛!”这位公子就是杭州富商之子冯通。

小青听到声音,猛抬头,只见公子眉目俊秀,儒雅风流。四目相对,惊鸿一瞥,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一首灯谜荡漾了少女的心湖,一抹眼波撩动了小青的心弦。才子佳人两相遇,心心相悦。

就这样,小青和冯通一起看灯,度过了一个十分愉快的晚上。分别时,两人报了姓名和住址。

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,两个人儿就这么遇上了,这难道是冥冥中的缘?

不久杭州城下了一场春雪,到处银装素裹。小青是清高的女子,犹爱白雪和梅花。在广陵旧宅,每当白雪映梅,她就会和侍女一起,开诗会,煮梅茶,好不开心。现在又是雪花漫天的时候,看着住地附近的几树梅花,寂寞中的小青拿着瓷盆到梅树上采集梅花瓣上的积雪,用来烧梅煮茶。她边集雪边吟诵着梅雪诗:“有梅无雪不精神,有雪无诗俗了人”,“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。”

冯通看着洁白的雪花,也来了雅兴,想踏雪寻梅,去造访小青。正在他顶着飘飘的白雪,寻问路人时,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他的眼帘。那不是小青吗?小青一回头,也看见了冯通。彼此对望着,目光流转中,有着无限的春意。

小青轻轻的问候着:“你怎么会在这里?”冯通心有灵犀,笑而不答。

两人在一起,流连于梅树下,采雪,煮茶,谈诗,度过了一个十分难忘的下午。当小青恋恋不舍的送走冯通时,冯通对她挥了挥手说:“我还会来找你的。”

此后,冯通经常光顾小青的寒舍,谈诗论梅,嘘寒问暖。两人情投意合,心心相印。冯通认为时机已成熟,于是向小青求婚,并对她海誓山盟:“你嫁给我吧!我会一辈子照顾你,对你好。”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,小青认为冯通温文尔雅,善解人意,是可以依靠之人,就答应了这门婚事,愿意做他的妾。

爱情,终于水到渠成。冯通征得家父的同意后,一顶花轿,把小青抬进了家门。

小青甘愿做妾,源于她爱冯通,另外,她毕竟家破人亡,眼界不再那么高了。她在相府里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,生活上不能自理,经济上没有来源,她要找个依靠,好让自己生存下去。

可是,偏不巧,福薄之人自是福浅。

嫁到冯家后,小青与丈夫煮雪品茶,吟诗作画,恩爱有加。冯通不仅为小青的容貌所痴迷,更被她的才情所倾倒。所以,婚后一个月里,他与小青日日相守,耳鬓厮磨,说不尽的情话,化不开的浓情。落魄的小青以为抓住了冯生这个幸福的舵手,她徜徉在新婚后的爱海里,着实惬意了一番。可新婚刚过,心胸狭窄的正妻崔氏开始对她施加淫威。崔氏岂肯让别人来分担她的爱,她看在眼里,恨在心里,视小青为眼中钉,肉中刺。

崔氏母老虎般的淫威,对小青轻则辱骂,动则棍打,从心灵和身体上对小青进行双重的折磨。小青想着以前闺阁中幸福无忧的生活,再看现在人鬼不如的日子,内心非常痛苦。想得到丈夫的呵护,可冯通却是个胆小怕事之人,再加上崔氏的娘家有钱有势,对崔氏也无可奈何。他眼看着小青受到摧残,心疼她,想给她安慰,但崔氏盯的太紧,他也只得作罢。就这样,小青又过上了无人疼爱的痛苦日子。

小青每天独守空房,静对孤灯,以泪洗面,她只得在诗词中放牧孤寂的情感:

雪意阁云云不流,旧云正压新云头。

米癫癫笔落窗外,松岚秀处当我楼。

垂帘只愁好景少,卷帘又怕风缭绕。

帘卷帘垂底事难,不情不绪谁能晓。

妒烟渐瘦剪声小,又是孤鸿泪悄悄。

小青感叹自己被崔氏这片“旧云”遮压着,她独倚绣楼,却没有赏景的心绪,帘幕卷起又放下,她独自感伤着,泪水悄悄的流淌。

声声叹中声声怨,惆怅无限。愁苦是寂寞花枝上的鲜露,滋润着小青灵感的花朵。她的一首首诗作伴着滴滴的珠泪,从心底汩汩而出。

后来,小青被逼出家门,万般无奈之下,她搬到了西子湖畔的孤山,以山水为邻,以松鸟为伴。按理说,离开了冯家该是小青的幸运,既然没有人格和尊严的活着,不如远离冯家的是非之地,过着清静的日子。可是小青偏偏是个重情重义、多愁善感之人。

身世不幸诗家幸,特殊的人生经历,使她在孤山时写出了许多哀愁寂寞的诗作。请看下面一首《绝句》:

乡心不畏两峰高,昨夜慈亲入梦遥;

说是浙江潮有信,浙潮争似广陵潮。

现实凄楚的日子和过去幸福生活的巨大反差,使小青梦里都在思念着双亲,可是父母早已成了朱棣的刀下鬼,幸福成了一场回忆的幻梦,如镜花水月般在她的心里飘摇着。

小青住地的附近是诗僧林和靖当年植梅放鹤之地,那里梅花千朵,凌风傲雪,独自开放。小青像梅一样有着高洁的情怀,可惜不被世人所赏,却遭到不幸的摧残。她随手拈来三百树的梅花,置入诗中,研磨铺纸,写到:

春衫血泪点轻纱,吹入林逋处士家;

岭上梅花三百树,一时应变杜鹃花。

春天来了,万象更新,千树争花,这是一个多么生机勃勃的季节,小青却触目皆愁。岭上梅花开了,又纷纷谢了。冬天走了,春天姗姗而来,那些馨香的梅花都变成了杜鹃花。杜鹃啼血,春衫泪湿,小青是多么的伤感。

小青的诗大都自悲身世,流露出孤独凄凉的感伤情怀,“杯酒自浇苏小墓,可知妾是意中人?”“夕阳一片桃花影,知是亭亭倩女魂。”“妾映镜中花映水,不知秋思落谁多?”字字泪,句句愁。《读牡丹亭绝句》:

冷雨幽窗不可听,挑灯闲看牡丹亭。

人间亦有痴于我,岂独伤心是小青!

寂寞深夜,冷雨敲窗,孤独的小青手捧着《牡丹亭》,痴痴的读着,逐渐的陷进去,陷进去。当读到“惊梦”、“寻梦”时,她泪湿罗衫,不由的自怜自伤起来:人间竟然有比我还痴情的女子啊!

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情深。千古情思,孤寂,伤感,不知你一人。

小青幽居在孤山,冯通偶尔来看她,重温鸳鸯蝴蝶梦,可因崔氏盯的紧,总如浮云一别,来去匆匆。短暂的相守,换来的是离别后长久的孤单。一个又一个的晨昏,对闲窗畔,停灯向晚,抱影无眠。

孤灯丽影,憔悴不堪。断鸿声里,斜阳立尽。这是多么凄清的图景!

事如春梦了无痕,转眼都成空。小青神情抑郁,形销骨立,陷进精神的空巢里。她的精神频临崩溃的边缘,等待她的将是死亡的宣判。

也许小青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,有一天,她命女仆传话给冯生,请一个好画师为自己画像。小青稍整妆容,丽姿清影,如瘦梅傲雪,不减清骨和风韵。她倚在院中的梅树下,鬓发半遮面,愁眉紧缩,就像憔悴的病西施,有着掩不住的妩媚与风情。画师仔细的端详着她,认真的为她画着,用了一天的时间,才画好第一张。小青接过画,摇头说:“你画出了我的容貌,但没有画出我的神采。”于是,她要求画第二张,画好后,她又不满意的说:“这张虽然画出了我的神,不够风采摇曳。”

于是,画师又为她画第三张。小青先让画师认真仔细的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、一颦一笑,要扑捉住她的风情神采,要画出她内在的风骨和神韵。这次,画师没有马上动笔,而是精心观察了几天,自信已深入把握小青的神采后,才开始调色着彩。第三幅画画好后,小青端详着画中人,憔悴的脸上立即绽开芙蓉般的笑意。画上的小青倚梅而立,粉面含春,柔情千缕,风骨卓绝,气韵生动,呼之欲出。这才是外美与内质、气韵与神采融一的小青啊!

尽管她不被世人欣赏,为崔氏所妒,被冯生所抛,但她要留一份自信,留一份神采给他人。

也正因为她才情满腹,太过聪明,所以她糊涂不了。她清新的行走在污泥浊世中,自要保持一份淡雅,一份清高,一份卓绝。所以,她必然不为那个黑暗的社会所容纳。

质本洁来还洁去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不能独活,不愿苟活,她只有一死。

那副画画好后,她把它装裱好,挂在墙上,天天对它发呆。她像供神一样的供奉着自己的画像,为它焚香,供上梨汁,并不时和它絮语:“小青啊,小青,你才高福薄,命途多舛,这是命啊!”每每说完,就会大哭一场。

她把这种顾影自怜、形影相吊的日子,写进自己的诗里:

新妆竟与画图争,知是昭阳第几名?

瘦影自临春水照,卿须怜我我怜卿。

画像上的小青多么的妩媚风情,可生活中的小青却瘦影自怜。只有影子可怜自己,也只有自己可怜影子。无缘再会心上的夫君,画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?

“卿须怜我我怜卿”,反复玩味这句诗,泪落。父母去了,爱情没了,只剩下形单影只的小青,孤独的行走在尘世中,无人欣赏,无人依靠,无人同情。只有自己和影子朝夕相处,只有影子和自己惺惺相惜。

小青就这样自我折磨着,或者和身影说话,或临水自照,或对画发呆,絮絮叨叨。终一病不起,拒绝进食,只是每天饮梨汁少许。身边的仆妇给她调制汤药,她也拒绝服用,最后看着自己的小像,以梨酒供之,恸哭着呼唤:“小青!小青!”哭声越来越小,气绝身亡。时年18岁。

生前,她曾到孤山的尼姑庵,面对观音大士口占一诗:

嵇首慈航大士前,不生西土不望天。

愿祈一滴杨枝水,遍洒人间并蒂莲。终于从这首诗中看到了她心中的亮光,看到了她爱的暖色。她自己可以独守空房,但也愿世间的男女化作并蒂莲花开。多么美好的情怀!举世皆浊我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她只是比别人更清醒,不愿委曲求全苟活罢了。

正是这清醒,反送了卿卿性命。

听到小青的死讯,冯通不顾一切的跑到孤山上,抱着小青的遗体放声哭喊:“我负卿!我负卿!”这个小青托付终身的男人,这个不负责任怕老婆的男人,竟然良心发现,懂得珍惜起小青来。

清检遗物时,冯通找到了三副小青生前的画像和一卷诗稿,他把它们带回家中收藏起来。崔氏知道后,在家中到处翻找,找到一幅小像和部分诗稿,投入火中,化为灰烬。杨夫人受冯小青之托,从各方搜集了她的余稿,总共找回九绝句,一古诗,一首词,将它们结集刊刻行世,名为《焚余集》。小青自绝是对爱情的坚守,是追求真实生命价值的体现,是不愿苟且偷生的自我戕害,是对黑暗社会的无奈抗争。

名门小姐,无奈嫁作妾,受尽凌辱,被逐出家门,在孤灯暗影中,自我怜惜。无人同情,无人喝彩,生命在孤绝的耗损中,缺了质感和色彩,少了鲜活和灵动。

所以,小青只有一死。

可惜,她只有18岁,鲜嫩如带露的花苞,可以掐出水来。她如美丽的花儿一样,短暂的绽放后,就匆匆谢了。

小青,就是一朵被摧残的花儿,零落成泥碾作尘,也要香如故。只是她太自我,太真实,她不时实务,不会弯道超越。假如她圆滑世故些,假如她见风使舵,她不会早逝。

可是,她毕竟是小青!

被逼无奈住在孤山后,杨氏曾劝小青另择佳偶,莫负锦色年华,小青拒绝说:“宁作霜中兰,不作风中絮”,小青要为情而独守,她留下的是一份圣洁、一份操守。

生如夏花之绚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,生要轰轰烈烈,死要静美无尘。小青,就这样清清静静地走,没有多少留恋,不带走一片花开。

落一片大地白茫茫真干净!

生和死不过是人生的一种选择,没有对错。我们不必责备小青,该给予她的应该是知和懂。

史铁生在《我与地坛》里这样论生死:“一个人,出生了,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,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;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,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,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。”史铁生正因为正确看透了生死,才能实现人生大超越,把自己锻造成知名作家。

人只有懂得了生和死的价值和意义,才能真正的活,坦然的死。我想小青是禅透生死的。

小青,谁说无人懂你?我,怜你,知你啊!


扫码预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