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405

太清元道真经注解


太清元道真经序

元道者,玄元之上道,黄老之心秘也。元和中,孟谪仙降世,其胎亲皆积至诚醇厚,请仙又至慈敦孝,先感东山陶大通君,先示死生之变,因命执本根焉。本根即元道也。次感南统樊大君,戊戌岁降之,口授此经。故皆大纪枢要,直指长生久视之道,盖黄庭云至道不烦矣。

太清元道真经注解

释题曰:元者,本也,始也。道者,太上真一之道也。经者,径也,本始之真元。此经最妙,故曰真经。


元道上篇

元道者,老君元上之道也。

元上者,为穷高不测,为最上之宗,故曰元上。

老君曰:其道有三,上中下也。

此分三丹田,上中下也。故上有泥丸,中有赤城,下有熙海,故日三也。

黄庭道有上中下也。

仙经曰:一偶一奇之为乎,味不再尝,偶不再举。

诸道各有三,皆其次也。

言诸道者,不一之道。故法有多门,为炼丹而成,各相而举,或控鲤而升天,或乘龙而上汉,或祭醮而朝元,或咽气而长生,或即溯流而延命矣。仙经曰:道有万法,俱得长生,水有千源,尽朝束海,俱长生也。

老君中道与黄庭上道比之,道有此三经,其最上者,元道也。此道至高,虚元玄妙,澹泊无为,动合自然,故学者难窥焉。

最上者,为众经之首,妙者为诸法之门。

非上士高机倏然自悟者,不可学也。

故学者宿着道绿,志同铁石者,阴功助佑,仙气合成,道成归天。

非惧于死常举于生者,亦不可学也。

弃非道之财如冤家,离妖冶之色若仇伟者,方可与道相合。

说诸中道多慕尚而行之,与此道难合,故久不降焉。

此者若奔真求假,虽得理而难成,是不合也。

若高机上士,特然行之,则自得无量也,

此者为世人劣量浅学,选择坚固好生恶死之人,故日高机上士也。

通易无量。

更无多难矣,出诸广也。

又诸道皆有师奉,皆云犯罚不一,唯此道无诸犯罚,故无师奉。

《内教经》云:为无为,念不念,动不动。此三者真伪相参,使曲直相教,以名有犯罚也。

若诸小道,须择山林处,乃可行之,

古高士混于尘寰,不可方可;中士隐于山林,方可不可。故元道与诸道,事有差别,法有捷门,亦无触犯而返损,禁诫异端,虚成疾息者。此元道理合重玄,故无诸损也。

不然者有损也。

仙经曰:小道易惑,中人易败。老子曰:不见可欲,使心不乱也。

惟有此道,可以尘世而成之。

仙经曰:上道无为,损而非损,至理自然,病而不病。老子曰:和其光同其尘,湛兮或存。故无损也。

鼻引口吐,可以去呼寒热,

老子曰:玄牝之门,此为生死之根,绵绵兮若存。能用此理即可天长地久,寒暑难侵。故呵属其心,心无积毒,故无寒暑。

及可排积元炁。

排积者,从赢入妙,微而成之,道自降矣。若人急用求当,返克而无功,故曰排积也。元炁者,自然之炁,来自冥冥,降自虚无,悟者有无有用,而无无不无,故曰元炁也。

闭炁可以救饥劣,通百关,治万病,非养炁复元也,咽炁可以救虚弱,非自然充满也。

故上士修真,妙中体妙,出入无为,专守一道,玄中悟玄,不失元道也。故仙经曰:鼓腮强咽,当为求死之由;闭极口奔,此是伤神之本。学道之人,切忌此也。

行炁可以润肌肤,非常道也。

人能得志者,元炁充而有微,肌肤润而光泽。云行雨施,万物滋也;炁充百脉,万神灵也。仙经曰:无一毛不通于炁,无一节不住于神。

此道归根复本,合于自然,故曰元道。

老子曰: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大凡运用,须明三一,其炁自充,若忘而有为,终当自悟,不能返朴归根,此是失元道之理也。

若修成者,坚筋补髓,固护五藏,清利泥丸,安静丹台。

人若达道,筋骨自变,返少还童。《中黄经》曰:肌肤霜白筋骨青,地府除籍天录名,坐察阴司役鬼神。得元炁精爽,恬淡自然,天地护卫,毒物不行,诸疾不生。《黄庭经》云:骨青筋赤体如霜,七窍去不祥,永得安也。

六不妄入,三不妄出者,此道也。

大凡修道,切忌六欲,内关于心,浊乱于神,浊于心,滞于炁,六欲动,起六情,六情动,动而六根浊,六根浊而六情染,六情染而与真道远矣。三不出者,三丹田中三元正炁不可妄而施泄,为三丹田中有三元,三元凝而成三一,三一化而生三魂,三魂变而都万神。万神者,元道阳神也。故元神而成炁,炁结而成精,精化而为万神,故曰神。神者,炁也。炁者精,精者道也,道者物也。老子曰:恍恍惚惚,其中有物。物不可忘物。仙经曰:施炁于人,能生其人;留炁于身,能生其身,故不妄出也。《黄庭经》曰:若当决海百渎倾,叶去树枯失青青,故不得出也。

秽浊尽出,真炁倘佯身腾太空,上为真人。自古登真者,皆因此道也。

秽浊出者,谓久久而行,方得大道,五谷滓秽,自然顿绝也。仙经曰:子欲不死,腹中无滓,故曰尽出也。


元道中篇

人者,万物之中至灵,与天地俱生于虚无之始,元炁结而成形。形既将立,则十天神降在人身中,化为神矣。

老子曰:积精聚炁,父母和合,阴阳交媾始一月为胚;二月为胞;三月为胎,形兆分也,三魂降焉;四月四神卫,四神者,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;五月五藏安镇也;六月六律名六根也;七月生七魄也;八月八景见,和真八神也,八景者,五藏、三丹田是也;九月安九宫,生九真,九宫者,在泥丸周匝上下是也;十月成形,十天神降,元道炁全,方得受生。故曰与虚无天地同生。老子曰:天地媾精,已生其人。

故能成其人矣。

为得元道而成形也。

既与天地同生于虚无之始,合与天地齐寿。今且天地久长即为人不能长久者,何也?曰:天地能长久者,盖为温静柔和,不移本性,常守虚寂,湛然不劳,而得自然之道,元真不散,故能久长也。人不能长存者,缘生妄想,移于本性,不执自然,不守其根,自取其劳,常求自益,思虑不息,关机万端,故元炁随欲而消散,故不得长生也。

人不能与天地长久者,天无为而人有为,地无欲而人有欲,天常明而人自昧,地基敦而人自浮,天炁轮而人炁滞,地伏泉而人有炁,此者与天地相返,自不守元道而体虚无,故不能同也。命延亿载者,为留炁身中,存其命也。

六根本来虚静,为人自生妄想,六贼所牵,终不得归根。因此六贼:心妄生,目妄视,耳妄听,鼻妄香,口妄言,舌妄味。终不能归根,故不可永存也。归根者,为复元炁之根本也。

凡为贼乱中和,失其本性,心有妄而神自乱,目有妄而外视,耳有妄而外听,鼻有妄而失灵关,言有妄而失真行,舌有妄而玉液不结,皆因妄牵,去道远矣。

复元炁之道,别无他法,但降心湛寂而已矣。人常能虚心湛寂,则自然元炁复也。复元炁之法,当以减息为候。心神湛寂,其息自减。减半息,增半寿也。

半息者,为人一昼一夜有一万五千息。若能归根定住不至出入者,延命本寿外一半。

从减息至无息,则复元归本矣,故可住世永劫而不坏也。

闭息之道至妙,寄意念神,冥然体道,道复归身,神复归根,玄关微出,久而成真也。经曰:凡人以有息为常,圣人以无息为常。阴符经曰:死者,生之根,为无息之道也。

动而有息,静而无息。故无息者,自然之道也。修元道之士,常宜以无息为是,有息为非,无息为常,有息为妄,先以减息为事则易而功多,若不以为事则难而功少,但湛然养炁,则三灵欢然,神魂畅焉,则元炁不习而至矣。

老子曰:人能常清静,万神悉皆归。《黄庭经》曰:心意如致欣昌,此之谓也。

黄庭之道,有三十六慎,每一慎为应,至三十六应乃为半功。诸道应慎皆多,惟元道总一慎三应则成功也。

故修道之士,积功而炼精炁为定。

一慎者,慎其休止也。

故修道内守坚固,事无暂忘,故不可休止也。若慎而止,万无一失。

三应者,三转意也。一转意一百日。

为次第而功积,相家有其月数。

第一应一百日,有事可止,无事可减,至此则尘虑自减。

烦事俱不能兴动也。

虚澹日增,此为第一应也,小功成矣。第二应二百日,忽忽自止为第二转意,至则不食五谷,不嗜五味,无大饥渴,是中功成矣。

人至二百日后,小功成而中功满,永无饥渴。

第三转意者,三百日元炁兀然自住,元道归根,饥渴不至,寒暑不侵,死籍永除,天地齐寿,通世为一周,此是大功成矣。

得道之后,地府除籍,上天录名,东斗注算,西斗注禄,北斗落死,南斗上生,字标仙录,永为真人矣。故日死籍永除矣。位入真仙,出入华胥之国,弃贱人间,因此而升天。

有事止无事减者,功萌也。此法但有事无事皆可减矣,则元炁渐复也。忽忽自止者,元炁将定也。兀然自止者,元炁已定也。定者,万物皆坏,惟此定身永不动矣。大君曰:从减息至无息,从无息至定。定者,不取不舍,是无为之定,非执定之定也。得此定者,阴阳自调,四时自离,元炁自满,众神自栖,惠通玄奥。

老子曰:其智自悟,从无入有也。

故阴阳调则百病不生,四时离则寒暑不侵,元炁满则永无饥渴,众神栖则兵虎不害,惠通玄奥则万事不生,皆自然之道成矣。

惠谓不出户知天下,不窥牖见天道。

大君曰:人之思虑不一者,元炁皆销散,阴魄盛矣。惟此道功成,妄自灭也。

修道之人,至三百日后犹有阴魔相恼,尸鬼动摇,忽自猖狂,转生情切,往往自退,切宜守也。

纵有所发无不善也,所用无不中也,故有善发、有惠发、通发,皆自然而然也,永无喜怒哀惧惊恶之发矣。

人志道,喜怒俱息,祸害不生,永得功行相承,妙自致矣。

大君曰:长生无他。神全、炁全、形全而已。神全虚无,炁全湛寂,形全清静。元炁充积,

充者满积者,结众化成神明也。

形永存矣。神炁皆全,故能举形而升仙矣。


住气兼行气法

诀曰:调炁减息,其功稍迟,若住炁兼行炁,其功倍也。住炁者,候神安和,久而宁帖,因而住之,至于极者为行通。每候鸡呜前至寅时,可行五七通,渐渐加至十通,或作意渐增之,意炁俱定即定,恬自极。初可以鼻进,数息便住,至极有益无损,甚微妙也。

每住息之时,须候常喘息,出了便住,此名外炁不仵。亦须先静一室,择其良友专数其息,此要渐,渐增多也。

如此行减息之道,功倍速成。

阴符经曰: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。

其慎者,吐引大奔。初修之士故未免也,不得不慎,其奔吐宜慎之为妙。

不慎者,忽有内伤,心见反损也。经仙曰:出微微入绵绵,明至理自通玄。

大君曰:住炁可以通百关,除坚滞,治万病,导元炁。

修行人住熙,若园人灌畦,一满而水通,百脉众物皆滋也,一炁而灵变万神,三丹俱王,故言要在导乎元炁。

若百关通则减息,元炁随意自开,津路流注,元炁与津液所及之处,先化为髓,永不坏也。

《中黄经》曰:蒸筋曝骨达诸关,握固渐通,开百窍。百窍关连总有神,由子躯除归我身。怡然得达自明真,自明之道永长存。故不坏矣。炁初时则觉遍身微热,此是元炁充满四肢,盈溢百窍,故曰在此应也。即须握固,运入三丹田。三丹田出,故流遍于身,通于百神,可使毛发踯躅,容貌光芒,颜如处女。仙经曰:无一毛不通于炁,无一节不住于神。此是练骨法,久久集之,则金髓玉骨长生仙矣。

大君曰:减息住炁,以无息为常,定炁为功。若犹减息则功迟,若专住炁则难得至于无息。若通百关,兼行炁减息,则元炁自然充盈,其功速倍而成矣。元炁全身以不举不动为头,以不出不入为足是也。泯其万境,息此六情,普洗烦心,祛涤诸想。


元道下篇

下篇无他法,皆言报功。经曰:但是首篇,不见其文,道成将举乃可见也。言其报功者,报修元道之功也。经曰:报功之事,皆是仙家灵变,神用之仪饰,驾驭之灵物,宫阙之异观,饮僎之珍羞,引从之童仆,赏玩之玄乐,以报修行之功矣,万代记录,如茅君九锡为上道又百倍。学元道者,无辞勤矣。下篇首目约数十篇,所记者五篇,今以录之。

《中黄经》曰:人得道之后,升身于寥天之上,驭以九霄之仪仗也。天尊所赐者,十方彩女各执旌麾,百龙引驾,玉童相随,前有龙幡,后有虎旗,羽服飘飘,八风齐吹,八鸾而后呜,成歌,九凤而前唱成曲,项戴七曜玲珑之冠,足着五色卷云之履,裙拖蝉带之裙,被搭离罗之被,佩于金虎之印,上朝太清仙帝者。帝者,金阙玄元老君。功报一,志报二,不退报三,不怠报四,不须舍报五。元道报别录。大君者,是南斗之中长生大君也。此五者不舍,则元道功无不成矣。所慎休止,若不休止,万不错矣。尘世之事或难行之,时有休止,休止之中,不可不慎,今录戒慎于后,为慎休之者言矣。一大息,减二日功。一小乏,减二日功。一大乏,减三十日功。一小醉兼吐者,减六十日功。一大醉兼吐者,减一年功。一犯欲,减三十日功。一大啧,减二十日功。一哀一惧,各减七日功。一饱一饥,各减五日功。一惊,减十日功。一劳一倦,各减二十日功。一烦一燥,各减五日功。一忿,减十日功。

凡饮食触犯,寒暑过差,风湿所及,起居失节,言语散杂,

老子曰: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仙经曰:闭言之人,与道合真。又防泄天机。《易》曰:慎言语,节饮食,内守冲和。恐失其道也。经云:与人争曲直,阴功减算寿。

思虑烦多,此皆减损元炁。随所犯轻重,度所减多少,随日而补之不可懈息。所言减者,损也。所减几日,并是减其实功。修元道之士,深宜慎之。元炁难积而易散,关节易闭而难通。住炁固不可绝,其所减尤宜精至。凡修,取五更初,起坐梳头,熟通一百余过,披头,随意导引,摩掣四肢,呵吐浊炁,微微然待元炁调帖,无思虑,心湛寂至微,自然喘息微而其息自减,减至半息增半寿,减至无息元道之功成矣。古之真人,勤而行之,顷刻无舍者,一年功成矣。若是日行二时之功者,五年成矣。修成此道者,乃为太极元上真君。此经从古至今,太上传十九人,皆各登仙升居太极,其经不留于世。自大唐元和戊戌岁南统大君因传孟谪仙,孟谪仙转传于世,至虚至妙,遇而秘之,非人莫传,传之则殃及玄远。

赞日

有元道兮,虚无之祖,冥津之根,万经之首。三一之门,说大魁廓,旨细微尘,杳兮得信,寂兮通神,产其有象,斗宿星辰,论其炁也,永骨灵根。唯我元道,不澄自缴,浊之不浑,无无之教。至定归根,元刚发泄,夫物芸芸,三十五分,得一长存,惟我元道,独处为尊。无象之象,无始之魂,输转日月,包裹乾坤。圆兮张兮,敦兮复淳,性善利物,养乎群民,过贪者损,不足者均。自然非有,本合乎人。

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终


扫码预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