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温尼科特的语言》读书会小结


001 攻击性
攻击性(aggression)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,弗洛伊德一开始无法概念化施受虐的精神动力,经过一系列思考,他做了层层递归,认为施虐(sadism)是性本能(sexual instinct),攻击性也是性本能。最后在《超越唯乐原则》中开始承认了单独的攻击性驱力,并且引入了生本能和死本能概念。
这种二元对立的语言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坑。
克莱因入了死本能的坑,并且在死本能里不断地挖宝——嫉妒啊、恨啊、施虐啊。她研究人性暗黑面的劲,有点弗洛伊德当初把性驱力摊在桌面上的劲爆感,让人不适,引发了论战。
温尼科特不太同意克莱因的观点,他认为儿童的这些暗黑的特征(嫉妒、恨、施虐)是和环境互动的结果,代表着成长。攻击性是儿童和环境交互的结果。如果环境足够好,攻击性就会整合进入人格,成为一种力量。
也就是说,温尼科特认为人性本善,恶是后天环境不够好的结果。好像也对哦,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一定一出生就发作砍人。自闭症孩子的攻击性是在环境未能满足其意愿而产生的,包括自恋暴怒,没惹他们的时候,他们大多自己玩自己,被他们PUA的,都是主动上钩的。
不过,温尼科特自己的经历表明,做个大善人要经历多少难。或许是他太善良了,才会有夺他命的心脏病、临终前收到的病人让他go die的信,以及马苏德·汗的乱来,这些是不是他只见善、不见恶结下的果。
那,人性本恶还是本善?是荀子对,还是孟子对?抑或他们都对?
温尼科特在《aggression》提到原初攻击性源自于儿童和外部世界的关系,宝宝的攻击性,其实是妈妈内在世界(inner world)的幻想。也就是说,有一种攻击性,是妈妈觉得宝宝要摧毁她的乳房。其实是妈妈内在世界的幻想,并且将这种暴力幻想联系到了宝宝身上。
mother's inner world → baby's aggression
这种说法,对于妈妈来说,简直炸裂,被宝宝撕咬,还说是妈妈的幻想?你温尼科特怎么可以这样,你有宝宝么?你知道哺乳的感受么?
小编也被搞糊涂了,真是「正作庄生蝶,谁知惠子鱼」。小编读了下一个词条婴儿的无情性后(待详解),才.......不得不佩服大师。
《Hate in the Countertransference》
然后,他在《反移情中的仇恨》中讨论了儿童体验到的自己的攻击性、破坏性的幻想、破坏冲动的抑制。
他认为首先是母亲觉得宝宝攻击她,宝宝随后内化了母亲的攻击性,并且在幻想中出现了破坏性,但是,这些幻想中的攻击性又被宝宝抑制了。
和前文一样,这种恨的一种可能性是——妈妈觉得宝宝有恨的行为,还有就是——哪怕有出现实际发生的破坏性,其实婴儿也是无意的(by chance)偶然之举。
就像自闭症不知道自己有破坏行为一样,(母亲观察到的)婴儿的攻击性是无意的(by chance),是偶然的意外之举。
那,宝宝有嫉妒么?
温尼科特的答案是否定的,他认为婴儿的还没有发展出嫉妒这种复杂的情绪。他认为婴儿最初的攻击性是食欲和爱的一部分。详见《食欲和情绪障碍 Appetite and Emotional Disorder》。
小结
1)温尼科特认为婴儿没有攻击性,2)大人看到的宝宝攻击性,其实是大人的投射;3)哪怕宝宝有恨和攻击,也是无意之举。
也就是说,母亲决定了婴儿的心理健康程度,原初攻击性源自母亲,是母亲和宝宝互动沟通的结果。
小编真是佩服温尼科特的这种视角,他就是这么理解他的小来访的。那,如果我们能够用这样的视角看待、对待自己的来访,来访一定蛮安心、放心,能够更自由的呈现自己的内心。
003 婴儿的无情性
无情性(ruthless)是温尼科特的词汇。那,无情性是什么意思呢?字面意思是
not thinking or worrying about any pain caused to others;cruel
不考虑、也不担心(自己)给他人带来的痛苦;残忍的
在温尼科特看来,婴儿就是这么一个生物,没有怜悯,没有同情的「残忍」生物。也就是说,妈妈们养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生物。
和妈妈们一样,温尼科特就是这样理解、涵容、共情病人的ruthless。也就是说,咨询中提供的,是一个温暖的环境,就像我们晚间的读书会一样——灯火通明的咨询室被深秋的阳光暖得人懒洋洋的,10几位咨询师,散发着热情和温暖,而窗外,是深秋的清凉。
无情性(ruthless)首先点亮了女性咨询师的记忆,大部分时都是她们在讨论,讲述自己在养育孩童、教育学生,为人母、为人师时的感悟。而男性咨询师好像被晾在了一旁,偶尔插话,又被母性的讨论淹没,快结束的时候,女性老师的情绪,在音调的起伏中得到了卸载,并且说,你们(男性)真的不知道做妈妈的感受——平底锅来袭。
这,充分体现了咨询师在涵容婴儿无脑、无情攻击性时被激活的「反移情中的恨」。
而男性咨询师表示,这锅,不背,就不仗义了。
004 分析师被唤起的恨
在前文中提到婴儿的无情性会唤起分析师的「反移情中的恨」。
温尼科特与弗洛伊德、克莱茵的观点不同,他认为婴儿的本能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应该用:原发的恨、施虐、嫉妒来描述;这些词汇是用来描述整体自我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的。
他认为婴儿的伤害不是出自于(done in)恨,而是一种无情的爱(ruthless love),因为这个时候婴儿的人格是不完整的。也没有形成意识到自己意图的能力。
也就是说,要到婴儿知道「我」与「非我」、「内部」与「外部」之后,即,有那么一套单元状态(unit status)的时候,才有能力意识到意图(the capability of conscious intent)。
大概,DWW的这些观点还是处在“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”的阶段,即婴儿还没有分化、没有意识意图的能力,不知道意义、也没有认知上的评价。
005 攻击性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演化
温尼科特认为,儿童攻击性的发展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:
早期 前整合阶段
没有担忧的意图
中期 整合阶段
有了担忧的意图
罪疚
完整的人 人际关系
三角关系情景,等
意识或无意识的冲突
这大概是一人、二人、三人关系阶段,担忧和罪疚能力地发展是关系发展的分水岭。即:
一人 —(担忧)→ 二人 —(罪疚)→ 三人
温尼科特的担忧阶段,类似于克莱茵的抑郁心位。可能,温尼科特担忧阶段的儿童是整合的。而克莱茵的抑郁心位显然是整合的开端。不过,他们都认为接下来的阶段是罪疚。
担忧阶段的论文参见《成熟过程与促进环境》一书的第6节《担忧能力的发展》。
温尼科特认为罪疚能力的发展与鲜活母亲提供的环境-母亲有关。否则罪疚就无法发展,这样的话,就会通过好 vs 坏的分裂,导致爱没有了攻击性,恨更具迫害性。
显然温尼科特不同意克莱茵的好坏分裂的。这大概是因为克莱茵关注内在客体,而温尼科特关注的是婴儿与外部世界的关系。
那,问题来了,温尼科特如何在母婴关系中安放婴儿(对坏客体)的攻击呢?
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攻击性概念的思考,温尼科特的本能生命根源框架中包含了攻击性根源 vs 性欲的根源。但具体是什么,还挺难让人懂的。接下来4节都是讲攻击性的。
006 融合的任务
融合,是弗洛伊德本能理论中的概念。
温尼科特认为融合(fusion)= 性欲(erotic) + 攻击(aggressive),即性欲和攻击的融合。
健康的情况下攻击性成分和性欲成分是融合的。未被融合的攻击性就会演化成病理性的结构。
因此咨询师在临床中会轮流体会到攻击性和性欲,咨询师需要忍受这两个成分的切换,而设置是最好的保障。
这个时候,退行的病人像婴儿一样,会出现攻击性 + 性欲化的移情。病人在移情中传递的攻击性是未整合的部分,而性欲化是感官共存(sensuous co-existence)。
未完成融合的婴儿会担忧(concern)。
他在《担忧能力的发展》中,提出了客体-母亲(object–mother)和环境-母亲(environment–mother)的概念。婴儿兴奋的时候,母亲是客体母亲,婴儿在宁静的时候,母亲就成为了环境母亲。融合也是这两个母亲的融合。
临床中,这个阶段的来访是令人痛苦、厌倦,甚至是心生(反移情)恨意的。
007 对抗性的需求和外部客体现实性的需求
对抗性(opposition)
外部客体的真实性 (the reality of the external object)
来自外部环境的对抗(opposition)让攻击冲动(aggressive impulses)获得了满足的体验。
也就是说,
1)在对抗过程中婴儿知道了自己有多大的能量和生命潜能,切身体会到了了自己的生命活力(life force);
2)婴儿在对抗中逐渐清晰了本能冲动的边界,边界的这端是「我」,那边是「非我」,自我意识得以发展。
但是
3)外部的侵入太过强烈会让婴儿无法响应(respond);只能回应(react),温尼科特的说的回应,大概是本能的模仿和条件反射,是没有自我意识的。此时的侵入,大概和母亲的心理病理行为有关。
这意味着,婴儿通过本能攻击冲动在对抗中使用了环境中的客体,并发展出了三个自体组织人格,即:
A)真自体:真自体中的攻击性元素于性欲元素获得了部分的融合。
B)性欲(体验发展的)自体;
C)攻击性自体。
也就是说,本能冲动 + 对抗 = 攻击 → 真自体,否则就会出现 B 或 C 的自体。
温尼科说,这个过程会带来的真实感(sense of real)和关联感(sense of relating)。但是,只有那些能够带来积极的对抗和(随之而来的)迫害的过程才能不至于出现失整合和去结构化。
婴儿的性欲自体和攻击自体在对抗中的得以融合。对抗很重要,如果妈妈对婴儿的什么需求都给与满足,那,婴儿就缺少了对抗环境——可以提供融合
的对抗环境。
这在临床中意味着咨询师不要一直抱持来访,而且应该在恰当的时候不去迎合来访的移情需求,以及在恰当的时候,为来访提供一个对抗的环境,不满足来访、并与之对抗、辩论的「坏」咨询师。
温尼科特也谈到了成人的性生活并非纯粹的色欲满足。他说:
It is the aggressive or destructive element in the fused impulse (融合冲动)that fixes the object and determines the need that is felt for the partners actual presence, satisfaction, and survival.
正是融合冲动中的攻击性或破坏性元素固定了客体,并决定了感受到的需求——对伴侣真实的存在、满足和生存之需求。
008 无情的爱
无情的爱(Ruthless love)
词根Ruth怜悯、悲哀。
温尼科特认为婴儿出于本能的爱,是没有怜悯、无情、残忍的。这样就能够把客体放在自体之外。
也就是说,婴儿指向母亲的链接是没有怜悯、无情的,好像事实也是这样,刚出生的小baby,怎么会有这些情感呢?但是,令人困惑的地方在于,既然无情、怎么有爱?
温尼科特认为无情性也是一种驱力,能够在建构和摧毁之间获得成就感。
这个词汇有些令人费解。
009 容忍摧毁性导致了担忧
无情之爱(Ruthless love)是有摧毁性的,有了摧毁性的目的,就有了建设性的目的,一旦知道摧毁即建设,就能够忍受摧毁带来的担忧。
那,摧毁性的价值是什么呢?
这里有三个词语 客体使用、客体关联、客体幸存。
客体关联 → 客体幸存 → 客体使用
攻击 → 幸存
这里的关键是客体幸存,
首先要有客体关联,(咨询中牢靠的关系);
然后,客体接受主体的攻击(接受婴儿无情性的投射);
最后,客体幸存。
杀不死客体,客体就不再隶属于自己幻想中的弱者,这样真实的客体就从(婴儿的)幻想中脱离出来。
也就是说,(在无情性的驱使下)我杀不死客体,客体就从投射幻想中剥离了出来,客体不再具有迫害性(这句话是克莱因语境)。
简单说就是我杀不死的,可供我使用。
下一节继续讨论这个话题。
温尼科特会合理化原初攻击性、无情性、原初摧毁性这些用于描绘婴儿无情、道德、价值的本能冲动。
小编觉得这种共情、接纳不能太过头。毕竟温尼科特玩的太过了,有蛮多超越边界的事。
慈悲涵容是好的,但是不能一味的接纳,关键的点,还是要让婴儿来访知道,他们是杀不死咨询师的,即,咨询师要在无情性中幸存下来。
尤其是对自恋的人,他不会认为自己有错、不道德,哪怕你在他的攻击性中幸存下来,他还会继续使用你,这个时候,可能不被、甚至禁止其使用是一种让其成长的智慧——无情性反移情。
010幸存:从客体一关联到客体一使用
攻击、无情、摧毁驱力
无意识幻想
↓
客体关联→(攻击客体)→ 客体幸存 → 客体使用
前文提到,承受了婴儿攻击的客体一旦幸存,就可以被婴儿所用。
即,婴儿意识到驱力可以关注、进入客体,也就是说,婴儿觉得自己(的驱力)进驻了客体,他可以损害、伤害、激惹、惹怒客体,即,为自己所用。
但是,一旦婴儿的攻击性带来反击,婴儿攻击、使用客体的幻想就会破灭,温尼科特认为会形成假自体。
DWW区分了健康的摧毁性和病理的摧毁性。
健康的摧毁性类似于“我爱你、我要摧毁你”,是无意识的摧毁性占有。
而病理的摧毁性是未整合的、分裂的人格;会付诸行动。
关于客体的使用,
如果说,婴儿/病人的视角是我杀不死的,可供我使用;那么,母亲、咨询师的视角就是我的幸存,让你更强大。
最后是书中32页的诗歌,原书翻译有待商榷,小编和读书会团队改了一下:
I find you; 我发现了你;
You survive what I do to you as I come to 你幸存于我的所作所为,我开始
recognise you as not–me; 认识到你似非我;
I use you; 我使用你;
I forget you; 忘记你;
But you remember me; 你却记得我;
I keep forgetting you; 我一直宅忘记你
I lose you; 我失去你;
I am sad. 我悲伤;
再润色一下,
我寻你、觅你;
你却存于吾之所为;
我始知,
汝似非我;
我用你、忘你;
汝却忆我如故;
不思量,我自难忘;
失之于汝、悲之于吾;